伟德体育官网附属中大医院ICU:给生命垂危的人们更多活的机会

发布时间:2012-07-24发布者:许启彬浏览量:2989

字体:

 

2012-7-24  南京日报 

 

        ICU是英文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意为“重症医学科”。工作在医院ICU的医护人员,面对的几乎都是生命垂危的重症病人。为了与死神抗争,他们常年奔波忙碌在“密封”的病房里,守护在重症病人身边,以博大的爱心和精湛的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走进伟德体育官网附属中大医院的重症医学科,20张病床上躺着身上插满各种管子的病人。“进入ICU的病人一般都是院内的重症病人、高危病人或者终末期病人。每天面对这些性命悬于一线的重症病人,我们是时时刻刻在和死神赛跑。”伟德体育官网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邱海波说,“只有在一场场直面死神的战争中立于不败,给重症病人更多活的机会,才对得起生命的重托。”

 

邱海波教授正在给重症病人检查。

   邱海波教授正在给重症病人检查。

 

            精密的监测技术
       帮助ICU医生更好地读懂病人

      ICU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时刻监测患者的各种生命征象的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的细微变化,实时掌控病人的病情,为治疗提供准确的数据,将险情处理在萌芽阶段。邱海波说:“过去医生掌握患者的病情离不开听诊器,大多依靠自己的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病史作分析。现在,各种高、精、尖的监测仪器成了医生的眼睛、耳朵和手。”

    75岁的王老伯因为脑梗塞被送入ICU,常规治疗一周后突然出现心跳骤停、血压急降的状况。按照常理分析,老人有可能是心源性休克,也有可能是神经系统的病变或者其他原因造成这一突发情况。ICU的医护人员迅速用“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给老人做了中心静脉压监测,“监测读数为-2,正常人的数据应该是5-10,结果显示患者是由于脱水过度导致的休克,我们第一时间给他输液后,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迅速恢复了正常。”

    重症人一旦发生休克,抢救难度将数十倍增加。如何发现早期休克,是临床的一个大难题。2001年,邱海波从德国引进胃黏膜PH值监测技术,因为肠道是休克病人最先发生缺血的器官,这项监测数据可以提示病人是否将发生休克,对医生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人休克、进而防止多器官衰竭都起到关键作用。这项技术获得了当年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一等奖。

       据邱海波介绍,目前伟德体育官网附属中大医院ICU拥有国际先进的监测设备,包括先进的呼吸机、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连续血液滤过仪、血气分析仪、IABP、神经功能和膈肌功能监测设备、ECMO等,“严密的监测设备能帮助医生更好地读懂病人,更加准确地找到病因,从而更加迅速地拿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让病人得到有效的救治。”

         先进的治疗技术
        将重症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

       被送到ICU来的病人,不是高危就是重症,病人和家属往往都把ICU的医护人员看做是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邱海波说,在这时,如果你给他们一点点希望,就会变成生命的亮光,一点一点地将他们从死亡的边缘拉回。在邱海波看来,为每一个病人尽心尽力是医生的天职。然而要为一个个重症病人带来生的希望,仅有责任心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超一流的治疗技术。

      30岁的小刘婚后不久怀上了双胞胎,这让她和丈夫感受到了双倍的幸福。然而,一次小小的感冒,却给母子三人带来了灭顶之灾。今年2月,小刘发现自己感冒老是不见好,就在家附近的诊所挂了两天水,仍不见好转。随后,丈夫陪着她到建大卡的医院就诊。这时,小刘的症状加重了,出现了急性黄疸、凝血功能差,最终确诊是死亡率高达70%的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医院发出病危通知单,表示大人和孩子都可能保不住,随后小刘被转入中大医院,入院时小刘已经昏迷不醒,脸色青紫。医生首先为小刘终止妊娠,之后她仍处于昏迷状态。急性脂肪肝对肝功能损害非常严重,肝脏的解毒、代谢、胆汁排泄、凝血的功能统统丧失,可以说失去了整个人体运转的“半壁江山”,一旦出现颅内、皮肤黏膜的出血或是肝心脑病感染,那病情就很难控制。必须启动肝功能恢复治疗,才能渡过难关。最好的方法是用“人工肝”替代治疗,让患者的肝脏得到“休养”。据邱海波介绍,“人工肝”其实就是用各种仪器来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在药物和营养治疗的过程中,不断地监测肝功能指标,让肝脏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度过最危险的高峰时段。在“人工肝”的技术支持下,6天后,一直昏迷的小刘奇迹般地苏醒过来,两周后,她的肝脏功能慢慢恢复,最终康复出院。

      29岁的小伙李明(化名)因为一场小感冒引发病毒性重症肺炎,身体多脏器衰竭。被送入中大医院ICU后,医生用一台新型“人工肺”代替患者自己的肺连续工作7天7夜,最终将他从死亡线上拖回。邱海波告诉记者,正常人是通过肺将空气中的氧气“加”到自己体内的血液中,而该患者的肺却基本处于“罢工”状态,如果使用呼吸机,肺可能就要破,很难有存活的可能。李明已经出现多脏器衰竭,生命危在旦夕,必须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相当于在患者体外设置一个“人工肺”,“人工肺”再和氧气相连,代替患者的肺进行呼吸工作。过去的体外膜肺氧合只能让肺不工作几个小时,现在由于材料的进步,新型的“人工肺”能让肺“休息”两个月时间。李明接上“人工肺”后,他的血氧饱和度很快就恢复到正常水平,之前受影响的脏器也逐渐好转。“人工肺”工作了7天,等于让他的肺好好休了一个“小长假”。7天后,医生撤掉了“人工肺”,李明能够自由喘气了。当他从昏迷中苏醒,才知道自己在鬼门关外转了一圈。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开展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各种类型的休克尤其是全身性感染和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监测和诊治,已经形成了突出的诊疗特色。邱海波说:“在ICU工作,很难借鉴前人的经验,因为病人病情的多样性,注定了在这里的医护人员必须要有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很多次,他们打破常规的保守治疗,用新疗法挽回了病人的生命。
   
       人性化的理念
       让“冰冷”的ICU更有人情味

     过去的重症医学科(ICU),常常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因为这里的仪器多、管线多。几乎每一个病人的身上都插满了各式各样的管子,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是靠机器的不停运转才能维持生命。然而,走进中大医院的ICU,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缕温情。

      ICU的病人多是重症,因为病痛的折磨,他们的痛苦常人难以体会。但是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病人因为疼痛而扭曲的脸孔,没有听到病人因为疼痛而不住的呻吟。原来,为了消除患者的疼痛、焦虑、恐惧和躁动,镇痛与镇静已经成为中大医院ICU对病人的常规治疗。而合理使用镇痛、镇静药物,可以消除病人的痛苦以及不良回忆,使病人安静接受治疗。看着医护人员穿梭在病床间,脚步快且轻,他们细心观察监护仪上的生命指征,娴熟地进行各种操作,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

    “除了让患者体会不到疼痛和痛苦,我觉得更加重要的是给予重症病人和常人一样的尊严。”邱海波说,很多重症病人的伤口是开放的,但在中大医院的ICU里,医护人员都会对病人的暴露在外的伤口给予遮挡。日常护理时,如果需要让患者裸露身体,医护人员也会提前告知,让患者有一个心理准备。对于不能自主排便的病人,护士在护理前也会先询问患者的排便习惯,充分尊重他们。“你别小看这些细节,哪怕只是在病人耳边一句轻轻的提示,都会给他们带来完全不同的心理体验,让他们感觉到ICU也是有人情味儿的。”

      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ICU是无陪病房,病人家属只能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探望病人1小时。“尽管探视时间很短,但是亲情交流却能带给病人更多战胜疾病的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是在孤军作战。”据邱海波介绍,在保证完成应有的护理基础上,ICU的护士们还会给意识清醒的病人读报纸,帮助他们了解讯息,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

专家简介

       邱海波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伟德体育官网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伟德体育官网危重病医学研究所所长。
       担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副总编辑等多项社会职务。
        相继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数十项省部级以上课题;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及专著百余篇(其中SCI收录14篇),主编出版论著11部。近年来他参与编写了各类重症医学指南十余部;参与制定重症医学科建设管理规范;组织筹划全国重症医学科医师资质培训,推动着江苏省内乃至全国重症医学发展。
        邱海波教授在近年来的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03年抗击非典战役以来他先后十余次担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组长或专家,成功救治了大批重症伤者。
       擅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创伤等多种重症的诊断和治疗。采用先进的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循环功能支持(包括药物性支持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为基础的机械性支持)、呼吸功能支持(包括呼吸机支持治疗及体内膜氧合或体外膜氧合技术)、持续肾脏替代治疗以及人工肝支持技术、亚低温脑保护技术等器官功能支持技术给予患者强有力的器官功能支持,有效救治了重症患者,为进一步的病因治疗创造了条件。
 
  
       本报记者       浦宏 耿海华
上一篇:下一篇:
Baidu
map